close
「陪伴」是最沒有效率的,但也是教學現場必須做的
在宸恩裡,小班制且分齡學習的優勢在於,可以為孩子投入高度的個人化學習,長期來看,我們看到幾位孩子發現自己可以對學習不排斥,而開始願意嘗試學習,不再覺得「自己都不行」。改變是需要時間的,在這個過程中,教師陪伴學生可能不是一個「有效率」的方法,無法立刻看見學生的改變,但「教師的陪伴」卻能夠讓孩子持續相信自己,是最不可或缺的溫柔力量。
「我們只是希望引起學生興趣」
書本、教師、線上教學平台都只是輔助,「都只是希望引起學生興趣。」然而讓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產生學習動機,這條路上仍是挫折重重。為了引起學生興趣,我們將永不放棄,不斷嘗試。
過去有位孩子對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興趣,教師們只知道他喜歡藝術繪畫,所以嘗試在課堂中加入藝術繪畫的環節,但仍舊對學習毫無興趣。不過後來發現,若是讓孩子協助同學,他的學習意願就會大大提升。所以我們認為,「引起學習動機」沒有一定的方法,教師只能不斷嘗試。
清楚課程的「目標」,再來思考最合適的「方法」
如果要將個人化學習導入課堂中,老師必須非常清楚課堂的「目標」,包括這個單元要上幾堂課、每節課要教到什麼進度,才能知道自己在課堂上想要做出的「差異化」是什麼。在教師教數線、正負數的數學課中,目標就是讓學生會認知正負數及數線、學會如何畫數線,因此做出差異化的方式是讓程度相近的同學在一起學習的「同質性分組」,這樣學習速度較快的同學,可以在教師給予簡單引導後,獨立向更進階的題型挑戰,老師就有時間陪進度較慢的學生練習。
重要的是,課後的「三階段補救教學」
我們將留白的時間,陪伴孩子進行宸恩所研發的三階段補救輔導教學,陪伴孩子,偕同孩子成長。
「從心開始認同:老師的付出,學生能感受得到」
這是既艱辛又緩慢的歷程。因為讓學生打從心裡認同,宸恩的教師就不能有威權的心態。而老師長期教書的過程,會逐步養成一種「自我」的優越感,久而久之,會不自知的「輕率」、「應付」甚至形成「說教」的習慣。而當教師除了教學技巧之外,如何讓教師不斷的成長,以生命影響生命,這是一種職業的特質,甚至說是一種使命感,是宸恩不斷執行的「師培」。
「願意付出會讓學生有切身的感受。」
宸恩IG:@chenen.taipei
311587712_533342658799280_5876462697266938717_n.jpg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宸恩實驗教育 的頭像
    宸恩實驗教育

    臺北市宸恩實驗教育機構

    宸恩實驗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